车轮碾过太行山脉的褶皱时,我打开微信“文件传输助手”的对话框,随手写下“红旗渠水映初心”七个字后,心始终被一种莫名的情愫牵引着,有震撼、有感动、有怜惜,有太多无法形容,只不过这趟短暂的行程足以让我重新解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也试着去回溯最初的自己。
空调充足的纪念馆里,我大肆享受着现代科技在炎炎夏日里带来的无尽凉意。“十年修渠,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动用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讲解员的声音带着穿透力,穿破耳膜,一个字一个字敲击着我的心脏。“没有炸药就用土法炒硝,没有水泥就用石灰拌沙子,在缺衣少食、设备匮乏的条件下,30万林县人民靠手手相传,把1500公里的渠线嵌进了悬崖。”最让我心头发颤的是一组姓名:墙上密密麻麻刻着81个名字,都是修渠时牺牲的人,最小的只有18岁。我忽然明白: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念,是“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担当。
看着玻璃展柜里,一根根磨得发亮的钢钎,钎头的豁口处还留着与太行山硬碰硬的痕迹。抬眸,墙上的黑白照片撞进眼里,那些裹着白头巾的汉子们正踩着悬空的木板凿岩;穿粗布棉袄的姑娘们肩挑石筐在陡坡上挪步;襁褓里的婴儿被放在渠边的石窝里,静静地注视着母亲挥着锄头的身影在烟尘里忽隐忽现。恍惚间,我好似看见了矿工兄弟们在井下作业的身影,那些被煤层染黑的脸庞、被岁月压弯的脊梁、被工具磨出的厚茧,那些在千米井下与黑暗、高温、瓦斯搏斗,那些风镐、风钻、采煤机、综掘机的声音,他们正在用双手挖出温暖万家的“乌金”,也定是算的上在“地下修渠”吧。
站在青年洞前,崖壁上“青年洞”三个朱红大字格外醒目,仰望这座由300名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青年开凿的616米的隧洞,每一笔都浸着汗水。讲解员说,“最冷的冬天,他们跳进结冰的渠床里打桩,有人冻裂了脚,就用布条裹着继续干;最缺粮的时候,一天三顿吃野菜,却没人肯下山……”重温入党誓词时,我红了眼眶,或许新时代的青年早已无需体会风餐露宿,流血流汗的经历,不再“悬崖凿渠”,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一点儿都不会少。
“学道需当猛烈,始终确守初心。”作为一名年轻的宣传干事,我总在想如何把矿山的故事讲得动人,如何运用华丽的辞藻烘托氛围,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画面强调情节,却常常忘记了,最动人的场景根本不需要技巧,一如那钢钎凿不动的信念,本就熠熠生辉的悬置在那里。作为众多煤矿青年中的一员,我想我更加有责任且有义务,用眼睛去发现深藏在巷道里的故事,用笔头去记录真实的瞬间,不刻意雕琢,就像红旗渠倾泻而下的水,看似平淡却总能轻易地浸润人心。 (刘 莎 作者单位:莒山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