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蝉鸣阵阵。
走进墙材公司厂房内,一摞摞打包整齐的煤矸石砖正等待装车,车间内机器轰鸣,各条生产线有序运转。
沿着修葺一新的沁辉路缓步而上,普华农业种植园区映入眼帘,44栋标准化温室大棚错落有致,大棚内翠绿的种苗长势喜人。
这些场景的背后,正是唐安煤矿深耕能源革命,推进绿色低碳的见证,也是该矿谋新提质、多元发展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矿锚定“双碳”目标,紧扣“优化布局、聚焦变革、强化管理、品牌培塑”的主线,聚焦“新型建材、煤炭洗选、支护产品、劳务输出”重点,持续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一矿带一方、一方促全盘”的良性发展格局。
向“绿”而行
激活绿色产业潜能
二十年前,唐安煤矿积极响应国家“禁黏限实”政策,针对传统烧结砖行业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因势利导、勇闯新路,充分利用矿井采掘产生的煤矸石制砖,实现了“制砖不用土、烧砖不用煤”的环保目标,成为晋城市建材行业创新求索和绿色发展的典范。
近年来,该矿墙材公司坚定“身后有唐矿,经营有保障”的发展自信,紧扣“安全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微利经济、市场经济”五型经济目标,持续在挖掘特色、做强链条、工艺优化上下功夫,守牢生态环保红线,新品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年产1亿块煤矸石制砖的产业规模。同时针对煤矸石烧结余热浪费问题,及时对隧道窑生产线进行改造,使余热广泛用于矿区行政办公、生活区供暖及职工洗浴,年节约标准煤3500余吨,减少矸石排放18万吨,有效降低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同时,随着产业规模扩大,积极吸纳周边村民务工,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增收就业,仅此一项每年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余人、职工子女就业20余人,促进了当地村民增收80余万元,户均增收3万元。
以“转”为擎
抢占低碳产业赛道
“欢迎到这里认养葡萄树!”这个春天,位于老马岭脚下的普华农业园区再次焕发出崭新活力。200余名志愿者闻讯而来,沉浸式领略田园风光,享受劳动和收获带来的乐趣,在最美时节许下希望果实的祈盼。如今,这些占地50余亩的葡萄树在双方的精心呵护下枝壮叶肥,一颗颗红润饱满的葡萄娇艳欲滴,等待采摘。
近年来,该园区依托现有产业特色和发展规模,大力发展“观光经济”,创新推进农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不仅丰富了农村经济致富路径,还享受到绿色低碳发展的红利。除传统的葡萄种植外,该园区目前累计流转土地865亩,建有44栋温室大棚,发展有苗木、果蔬、花卉种植及园林绿化等产业,并积极推行工厂化、集约化育苗技术,推动了种子、育苗、果蔬、苗木全产业链发展。
成立之初,该园区坚持将苗木种植产业作为煤炭转型和企地共建的重要载体,紧紧围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思路,创新“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电商销售”模式,引进水肥一体机、轨道机车、自动放风仪等先进设施,实现精准灌溉和智能温控,取得了节约成本、提升品质双重效果。目前,“普华蔬菜”品牌效应初见成效,多次亮相高平市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园区成为高平市乡镇幼儿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课堂和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为驻地打造以农兴旅、以旅促农的发展格局探索了新鲜经验,推动了产业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迈进。
如今,生态果蔬进入商超,订单货车纷至沓来,四面八方的游客驱车而来进行生态采摘,周边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农事体验,已成为矿井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道路上的生动注脚。
因“煤”相生
倾力服务产业赋能
从井下支护产品遍布煤矿生产前沿,到新能源汽车满载乌金在太行山间纵情驰骋,再到井下搬家劳务输出深受兄弟单位信赖……越来越多的精准服务正从老马岭下逐步融入地方经济脉络。
非煤产业是唐安煤矿主动融入市场挑战的“试验田”,更是触摸市场脉动的“风向标”。安达科工贸有限公司作为该矿“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经济实体,始终围绕生产服务型企业战略定位,按照“专业化深耕、精益化提升、差异化竞争、多业态协同”的发展思路,以煤炭洗选为核心,立足“委托洗选加工、井下用品生产、机械设备安装、车辆装卸运输”四大支柱产业,动态调整销售策略,构建起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打造了一支权属明晰、体制灵动、治理规范、效益显著的非煤产业“精锐团队”。同时还分流了矿富余人员,缓解员工子女就业,解决了当地村民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了企业经营的“稳定器”、子女就业的“缓冲池”、维系企地关系的“减速带”、汇聚乡村人才的“聚集地”和企业经营利润“增长点”的示范作用。
大道之行,实干为要。从传统矸石制砖到劳务搬家业务试水,从煤炭加工洗选到特色农业种植,从单一产业支撑到多业融合共进,唐安煤矿正以担当为笔、以奋进为墨,书写着煤炭绿色转型的新篇章!(赵岩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