矸山披绿装 美景入画来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10 15:43:27     文章来源:     作者:兰花

      为大阳煤矿安全生产服务18载的2号矸石山,近日因库满正式封场。这座矸石山坐落于煤矿西北700米处的山沟内,整体呈阶梯状环形地貌,从空中俯瞰,宛如层层嵌套的巨大“梯田”——由弧形台地与护坡结构组成,顺着山体自然形态逐层向下延展,边缘规整、分层界限清晰,在山地间勾勒出人工与自然交融的独特几何轮廓,尽显矸石山治理中工程干预与山体本身的和谐呼应。

      回溯2号矸石山治理启动之初,刚接任环保科科长的韩永红,便将“构建科学合理的矸石堆放体系”作为核心目标。他严守“先控风险、再固结构、后建生态”的施工原则。在分层堆放、边坡防护、排水系统建设等关键环节,他始终亲自把关、严格管控,每次现场巡查都逐一核对施工标准,确保所有环节既符合安全规范,又满足生态要求。

      工程建设:荒芜沟壑

      变身规范场地

      矸石山治理,是一场关乎生态修复与工业废弃物处置的硬仗。施工期间,韩永红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工程一线,全程跟进建设进度。挡矸墙作为矸石场的“第一道防线”,是韩永红重点盯守的环节。他要求施工队严格遵循规范,从钢筋捆扎的间距、模板搭建的平整度,到混凝土浇筑的密实度,每一步都亲赴现场检查。在他的严格把控下,一道道坚固的挡矸墙在山坡间逐步成型,如卫士般为后续矸石堆放筑牢安全屏障。

      科学施工:分层管控

      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

      工程进入中期,分层堆放作业有序展开,韩永红将管控重点聚焦“稳定”与“生态”两大核心。矸石从矿区运抵后,他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设计标高分层摊铺、压实,每层完工后,都会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密实度检测,并亲自查看检测报告,确保矸石堆积稳定,从源头规避后期沉降、滑移风险。

      边坡防护与堆放作业同步推进时,韩永红多次与技术团队研讨方案,最终确定“工程加固+生态修复”的双重策略:一方面指导工人在坡面修筑网格状防护结构,强化边坡稳定性;另一方面推动植入生态袋、栽种绿植,加速生态恢复,让裸露的坡面逐步披上“绿装”,实现了边坡加固与生态修复的双重成效。

      矸石山治理是“慢工出细活”的系统工程,从前期勘察到中期施工,再到后期长效管护,韩永红始终以严谨负责的态度贯穿全程。这项工程不仅消除了矸石山的环境与安全隐患,更将其转化为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绿色资产”,为矿区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而他的付出,也成为工程顺利推进不可或缺的力量。

      团队力量:凝聚合力

      守好生态关

      在治理过程中,环保科副科长吴志兵同样功不可没。他严格按照环评要求,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施工全程:施工废料及时清理,洒水车定时作业,倾倒的煤矸石即时用绿网苫盖,全面落实施工现场“六个100%”要求。凭借出色的现场管理,该工程多次在泽州县环保检查中被作为亮点表扬。大车队职工关爱国,常年奔赴在矸石山现场,指挥矸石拉运车辆卸货至指定位置,多少年任劳任怨,工作态度一丝不苟,为矸石山建设付出了太多的心血。环保科职工杨书红,将工地每一处地形地貌都以照片留存,随身携带笔记本上清晰记录着各类工程数据,与施工队核对工程量核对准确无误。环保科张建鹏准确填写煤矸石堆存记录……每一位参与矸石山建设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默默奉献。随着时间推移,2号矸石山逐渐呈现出规划中的模样:层层叠叠的矸石被有序收纳,防护设施完备,排水系统通畅,边坡上的绿植也冒出新芽。

      2号矸石山的建设历程,是一场与自然协同、对生态负责的征程。从荒芜山坡到规范堆场,每一方土石的搬运、每一道设施的修筑,都凝聚着大阳煤矿领导与职工对生态环境的守护。如今,它不仅是工业废弃物的“安身之所”,更是未来生态修复的基石,见证着大阳煤矿履行社会责任的担当。建设完成的矸石山正逐步融入周边生态,书写着生态治理与工业发展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