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一天,我怀着崇敬之心走进伯方村,在廉政教育馆聆听毕腊英代表的“特殊党课”。她朴素的衬衣和晒得黝黑的皮肤,与墙上“山西省劳动模范”的奖牌形成鲜明对比。“我父亲常说,人这一辈子,要给后辈留点比钱更金贵的东西”。她的讲述从父亲毕生才说起,毕生才是一名普通农民,老人一生节俭却心怀大爱,温暖乡邻,改革开放时期,毕生才劳动致富,在感恩党和政府的同时,开始圆“兴学育人”的梦,牵头设立山西省经济管理学院“毕生才教育基金”,为那些品学兼优而上学困难的学生点亮希望。父亲离世后,毕腊英与爱人毅然接过这根“接力棒”,以养猪助学的方式,让善意延续。
“养猪”二字背后,其实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城里娃觉得养猪就是往槽里倒饲料?错了!”她撸起袖子说。“我们那时候没饲料厂,得把玉米、麸皮磨成粉。我每天天不亮就去磨坊,一袋玉米磨下来,腰都直不起来;冬天手冻得握不住磨棍,就揣在怀里焐热了再干。更让人揪心的是——为了省下买煤的钱,两个女儿从小当‘假小子’,每天推着平车走坑坑洼洼的路,捡拾路边掉落的煤渣,只为省下生火的开支。之前无数参观者刚到村口便被猪粪味熏得皱眉,可我们一家365天守在猪圈,早已将这味道融进日常;磨粉时爱人意外受伤,鲜血直流,疼至无力叫喊,急诊路上还在念叨‘别让猪饿出病来’。”平淡的话语,道尽了日复一日的辛劳与坚守。
这些细节像重锤敲在心上,现场不少人红了眼眶。而更让人动容的是,爱已悄然传递——一位曾受助的孤儿长大后,主动加入助学队伍,用行动延续这份温暖。“他说要像我们一样,让更多孩子有书读”,毕腊英讲到这里时声音哽咽,泪水里既有感动,更有希望。
如今,毕腊英的善举早已传遍乡邻,成为后代人称赞的榜样。但面对赞誉,她总笑着说:“我没干啥大事,得再多奖我还是一个农民,我要感谢老公,几十年一路扛过来没喊过苦,感谢俩闺女,从小懂事分担,更感谢乡里乡亲的帮衬。”朴实的话语里,是不居功的谦逊,让这份大爱更显纯粹。
离开伯方村时,心中的震撼与温暖久久不散。毕腊英的故事证明:最好的教育,是让一个人相信,平凡的坚持也能照亮他人;真正的传承,是让一份善意,在岁月里生生不息。而这份在时光中沉淀的力量,终将激励更多人在平凡中坚守初心,在坚守中传递大爱。
而伯方村的故事,还在继续。正如毕腊英所说:“路还长,我们接着走。”(郑丽媛 作者单位:伯方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