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十点多,正准备睡觉时,妹妹发来一张泛黄的旧图片,一眼就看见“退伍证明书”几个繁体字大字,我以为是她从哪里转来的图片,随即回了个问号,妹妹即刻打电话过来,说她正在老家与父母翻看以前的奶奶留下来的旧物件,刚好翻到了爷爷这张退伍证明书,爷爷曾是军人?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电话里问了爸爸。爸爸说,小时候听爷爷说在阳城的队伍里当过炊事员,也没把它当回事,现在看到这张证明书,才想起爷爷当初说的话,当时究竟什么情况,他对此一无所知。放下手机,便开始研究这张泛黄的退伍证明书。
这张手写的退伍证明书写于一九四七年十月十二日,证书分为左右两栏内容,右边是主要内容,“退伍证明书 荣字第1631号 兹有本区(爷爷名字)同志原籍山西省晋城县人,在光荣的爱国自卫战争中,曾经效忠于民族与人民的解放战争事业,英勇奋斗,致成胃病,极为光荣,应受到国家与民族的热爱,现不能在部队中继续工作,准予退伍脱离军职,退伍后仍望本着人民战士的本质,与人民战在一起,积极参与地方各种建设工作,为人民服务到底,并坚决执行政府法令。特发给退伍证明书。”纸的左侧附着一栏表格,其内容为爷爷在军中的服务情形及说明事项,通过这栏表格,得知爷爷于1946年6月入伍,服务部队名称为晋冀鲁豫太岳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军政干校,他在军中担任炊事员一职,退伍那年爷爷39岁,退伍时发给的生产待遇粮为167.2斤,路费为2.14斤米和160元菜金,在残废或疾病情形一栏填的是胃病,颇为费解的是虽然爷爷因为胃病从入伍到退伍只有一年多时间,但爷爷的入伍年龄是居然是38岁?许多疑惑接踵而来,那该是怎样一个特殊时期?晋冀鲁豫太岳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在哪里?爷爷因病退伍回家后病治好了吗……
为了寻找答案,在网上查找了许多资料,其中阳城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卢建锋老师的文章更为详实一些。通过查找,我了解到了爷爷参军的历史背景和更多的中国历史。
太岳革命根据地是我党于1937年10月创建的,解放战争时期是晋冀鲁豫边区的一部分,是华北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据地之一。太岳区首脑机关曾驻扎在沁源、安泽、士敏,1946年1月,太岳区首脑机关由士敏县郑庄、郎壁移驻阳城县城。此时正处于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按照中共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的战略部署,内外线互相配合,组织带领全区军民投身伟大的解放战争。
1946年,太岳军区部队在陈赓、徐向前等人的指挥下,先后举行了吕梁战役、运城战役、临汾战役等,解放了太岳全境。太岳军区解放后,由太岳军区部队升编起来的陈谢兵团强渡黄河、挺进豫西,为全国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阳城是太岳根据地重要的兵源补充基地。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中共太岳区党委、太岳行署、太岳军区大力动员老区人民参军、支前、发展民兵,跟随主力部队参战。全区共有7万人参加了人民解放军,1946年11月仅阳城县一次就有3000名青壮年入伍。
根据爷爷1946年6月参军时间来推算,他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正值壮年38岁的他参军入伍,爷爷参军时间的疑惑解开了,那当时的现实情况会是怎样的呢?又想到了我的爷爷,在我一岁时,爷爷就因病去世了,关于爷爷的记忆全来自于父母的口中。他们说爷爷是个老实憨厚之人,体弱多病且性格软弱,生活中受多大的委屈都不会与人争辩,就这么一个人能在战争年代参军入伍,该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想到这里,眼睛忽然有些湿润了,眼前仿佛出现一个矮小的身影,他围着大锅灶,在烟熏火燎中不停地忙碌着,擦汗的间隙,时不时地听闻到不远处弥漫的战火硝烟……
看着这张薄薄的纸片,那个被父母描述为“体弱多病、性格软弱”的爷爷,形象鲜明又复杂起来。我仿佛看见他,一个38岁、本已不算年轻的普通农民,在1946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夏天,被“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和保卫家园的信念推动着,毅然走进了太岳军区的队伍。他或许没有冲锋陷阵的壮烈,只是在灶台与烟火间默默忙碌,用一餐一饭支撑着战友们前行的力量。胃病的折磨,让他仅仅坚持了一年多,但这份坚持本身,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已是平凡身躯所能迸发出的最大勇气。他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推向了战场,纵然身体羸弱、内心忐忑,依然选择了担起那份属于他的责任。隔着三代人的光阴,我触摸着纸上模糊的字迹,心中充满深深的敬畏与无尽的缅怀。历史从不是遥远的传说,它就镌刻在这泛黄的纸页里,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这薄薄一纸,是无声的警钟,提醒我们:和平并非理所当然,盛世需要代代守护。(司艳萍 作者单位:东峰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