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把脉” 又要“开方”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07 09:00:36     文章来源:     作者:兰花

     在玉溪煤矿,民生实事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落在实处的温暖。今年以来,玉溪煤矿把职工的“急难愁盼”放在心头、抓在手上,聚焦“衣、食、住、行”四大民生痛点,用一件件看得见的变化、一桩桩摸得着的实惠,让职工笑在脸上、暖在心里,以实际行动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把职工心声

     “捞上来”

     “把准脉”才能“开良方”。要想把情况摸实、问题搞透,必须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为民生工作更好的“摸准脉”。该矿成立专项工作组,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职工生产生活一线“摸实情”。一场覆盖全矿的“民生体检”拉开了帷幕。

     “问卷一发下去,职工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短短一周内,工作组收到数百条意见,问题涵盖劳保用品质量、食堂饭菜口味、公寓设施维护等方方面面。一线工人老张在问卷上直言:“井下的浸胶手套不够用,经常磨破手。”支护工职工小李反馈:“洗衣房下班早,上白班的职工洗送衣服不太方便。”这些“吐槽”被一条条整理归类,最终形成46项具体问题清单,成为后续整改的“作战图”。

     “调研不是走形式,关键要让问题‘浮出水面’。”公司领导带队深入矿区各个角落,实地查看食堂后厨、停车场现状,来到连队会议室与职工面对面座谈,将“坐在办公室听汇报”变为“蹲在基层找问题”。通过全覆盖、全流程的监督,对民生短板有了精准“画像”,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把民生难题

     “解开来”

     面对清单上的46项问题,玉溪煤矿没有“一刀切”,而是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

     在“衣”的方面,针对劳保用品质量差、发放周期长的问题,动态调整发放周期,将井下浸胶手套发放周期缩短,保障职工作业安全。同时深入选煤厂进行调研后,对雨靴使用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让职工雨天作业不再“蹚水”。

     “食”的问题更需下功夫。该矿食堂在原有菜品的基础上锦上添花,推出“每周一菜”,不断研发新菜品;确保专人每日巡查食材采购、环境卫生,确保饭菜质量。针对矿区超市实行明码标价,在丰富商品种类的同时,设立“临期商品促销区”,为职工守好“钱袋子”,职工李大姐笑得合不拢嘴:“这价格既实惠又透明,儿子说都赶上网购了”。

     “住”的改善让职工直呼“暖心”。该矿不断加快新建公寓楼入住工作:新建公寓楼拔地而起,三人间配备独立卫浴、空调、WiFi,数百名职工“喜迁新居”。老王摸着宿舍里崭新的床铺、桌椅,乐得直拍大腿:“跟住宾馆似的,做梦都没想到!”而老宿舍也没被遗忘,墙皮全部挂掉刷上环保漆,卫生间重装下水,木地板换成新瓷砖。就连“家属探亲房”也给家住异地的职工安排上了,职工李师傅拉着妻子的手:“这下你跟孩子来了能舒舒服服住,咱脸上都有光了!”

     “行”的堵点也被逐个打通。该矿将目光投向了职工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组织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对停车场坑洼不平的区域进行了全面平整改造,同时还将在办公楼西侧新增7组充电桩,可同时满足14辆车进行充电,有效缓解职工新能源车辆“充电难”的问题。

     把民生成果

     “守下来”

     把脉问诊、解决问题需要“靶向治疗”,更需要“源头活水”,走群众路线。该矿各基层党支部书记走进基层班组、基层连队,做到真正问情于职工、问需于职工、问策于职工,将职工的“金点子”转化成解决民生问题的“金钥匙”。同时不断建立健全“同心玉溪”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品牌,以“3561”运行机制为抓手,按照网格化管理思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劳动模范和职工代表在解难题、助发展、促和谐等方面积极作用。今年以来,261名党员、干部、劳模先进共开展谈话走访1580人次,解决职工各类急难愁盼问题122项。以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去认认真真办好民生实事,确保干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久久为功。

     民生工作不是“一阵风”,要用长效机制让实事“落地生根”。当问题清单逐渐清晰,该矿立即启动整改程序,要求责任部门限时整改,并建立整改台账,同时对整改进行“回头看”,对于屡改屡犯的环节,直接纳入科室负责人考核,倒逼责任落实。“现在反映问题有反馈,整改有跟踪,感觉矿上真的把咱职工的事放心上了。”职工王师傅感慨道。

这场民生攻坚行动,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架起了党组织与职工之间的“连心桥”——让职工感受到,矿上的每一项决策,都贴着他们的心跳;每一分努力,都为了他们的笑脸。在这片充满温度的矿区,民生实事正从“纸面”落到“地面”,更暖进了职工“心坎”。(杨昆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