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正午,裕仁天皇那声低沉而沙哑的“终战诏书”广播穿透了日本列岛的焦土与废墟,也如闪电般划破了亚洲被战火笼罩的漫漫长夜。消息所至之处,南城的断壁残垣旁,重庆防空洞外疲惫的面庞上,东南亚丛林里顽强抵抗的身影间,悲喜交织的泪水汇成了无声的洪流——一个以暴力和征服为名的时代,终于踉跄着倒在了正义与和平的脚下。
然而胜利的欢呼背后,是难以愈合的伤痕。超过3500万中国军民的生命在日寇铁蹄下凋零,南京大屠杀中三十余万生灵的血迹尚未干涸,强征劳工与“慰安妇”制度撕裂的尊严至今作痛。广岛、长崎的蘑菇云虽加速了战争终结,却也瞬间吞噬了十余万平民,另有约20万人在随后的核辐射中痛苦死去。整个亚洲,从城市化为瓦砾到乡村田园荒芜,从经济命脉断绝到文化古迹湮灭,这场由军国主义野心点燃的战火,焚烧出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
战后的和平之路并非坦途。东京审判虽将部分战犯绳之以法,却未能彻底清算战争根源,军国主义幽灵始终盘踞。日本右翼势力屡屡以参拜靖国神社为阴魂招幡,公然篡改教科书粉饰侵略史实,甚至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等暴行,企图将历史真相埋葬于遗忘的深渊。近年来,日本更在“正常国家”旗号下加速解禁集体自卫权、扩充军备,其所作所为,犹如向和平的基石投下不安的阴影。
八十年岁月流逝,亲历者渐稀,但历史的回响从未沉寂。那场战争以最残酷的方式警示我们:和平如琉璃般珍贵也易碎,若对历史失忆,暴力的阴霾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当和平宪法精神被侵蚀,当霸权主义的试探悄然抬头,当世界某些角落的硝烟仍未散去,日本军国主义的覆辙更当成为全人类时时回望的镜鉴。
让八十载风雨铭刻的教训化为行动的力量:俯身倾听幸存者最后的证言,以教育筑牢真实历史之基;警惕一切美化战争、煽动仇恨的言行;用法律与道义铸剑,守护战后国际秩序不被颠覆。唯有各国青年携手,让和平理念深植于心,人类才能真正挣脱历史循环的桎梏。
八十年前那声“投降”并未终结历史,它开启的是对和平永不停歇的守护。历史的钟声穿越时空而来,每一次回响都在叩问:我们是否配得上那些曾被战火吞噬的黎明?以史为鉴,警钟长鸣,在历史的坐标上锚定未来航向——这是对逝者最深切的告慰,更是生者不可推卸的庄严使命。(郭琳琳 作者单位:伯方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