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汉迢迢暗度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04 09:40:21     文章来源:     作者:兰花

      七夕的夜,向来是有些不同的。天色未全暗,倒先有几分清冷的意思。街上行人匆匆,手里捧着花束,红的玫瑰,蓝的绣球,包装纸沙沙地响,仿佛急着要去什么地方赴约。

      我独坐在窗前,看那天色一层层暗下来,先成了蟹壳青,又转为灰蓝,终于变作墨色。天上的星子便一颗颗跳出来,先是隐约的,后来竟分明了。那银河横亘在天际,白茫茫的一片,像是谁用毛笔在天幕上淡淡地扫了一笔。

      小时候,祖母每至七夕,便要指与我看那银河两岸的星子。她说那亮些的是织女,稍暗的是牛郎,中间隔着的便是王母娘娘用金钗划出的天河。我那时仰头望着,只觉得那星河浩渺,两个星子相望而不能相聚,实在是极可怜的事。祖母却笑笑,一面摇着蒲扇,一面道:“傻孩子,他们一年总能见一面的。世上多少有情人,却是终生不得相见的哩。”

      如今祖母已故去多年,而这话却烙印在我心里。

      街角的咖啡店挂出了“七夕特惠”的牌子,玻璃窗上贴着心形贴纸,里头坐着一对对的男女,低头私语,或者同看一部手机,不时发出轻轻的笑声。现代人的相会,早已不必如牛郎织女般艰难。一个消息,一次通话,一张车票,便可消弭距离。然而奇怪的是,便利似乎并未使情意更浓,反倒显得更为稀薄了。

      我想起去年在博物馆见到的一封情书,是民国年间一位男子写给远方恋人的。信纸已经泛黄,墨迹也淡了,然而字里行间的情意却依然鲜活。“昨夜又梦见你,醒来只见窗外一弯残月,清辉冷冷,竟与梦中你的目光一般。”这样的句子,现在怕是很少有人能写,也很少有人肯写了。当下的人,宁愿发一个表情包,或者转一个红包,简单直接,却少了许多辗转反侧的味道。

      然而转念一想,情感的深浅,又岂在形式?古人云“鸿雁传书”,一封信要经年累月方能到达,等待中的焦灼与期盼,或许正是情感发酵的过程。而今信息秒达,少了等待,却也少了那份揣摩与回味。时代变迁,表达方式自然不同,本无高下之分,只是味道各异罢了。

      窗外开始飘起细雨,牛郎织女的故事里,七夕之夜若是下雨,便说是他们相见时落的泪。这传说很美,却也很悲。一年只得一见,见面便要哭泣,这样的爱情,在现代人看来或许太过沉重。今人崇尚的是“轻松”“愉快”,最好不负累、不流泪。可是,爱情若无一点重量,无一点痛楚,又怎能显出它的珍贵呢?

      雨丝斜斜地打在窗玻璃上,划出许多道水痕,模糊了窗外的灯火。我想起杜牧的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古人的七夕,是静静地仰望,是心事的流转,是“夜凉如水”的怅惘。今人的七夕,是喧闹的晚餐,是精美的礼物,是朋友圈的晒图。不能说哪种更好,只是时代的气息不同了。

      夜渐深,雨住了。我拉开窗,一股清凉的空气涌进来,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天上的银河更加清晰了,那牛郎织女二星,仿佛比平时更近了些。或许这只是我的错觉,但千百年来,人们不正是靠着这样美好的错觉,才让艰难的生活有了一点诗意和盼头吗?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对真情的渴望从未改变。牛郎织女的传说之所以流传千年,正是因为它触动了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向往,对跨越艰难终得相聚的信念。

      窗外的街上,依然有晚归的情侣相携而行。他们的影子在路灯下拉得很长,时而交叠,时而分开,最终消失在街角。

天上的星河无声地流转,地上的灯火明明灭灭。古今之情,其实相通——都在寻找一个可以相知相守的人,都在渴望一份能够穿越时空的情。

      今夜,愿天下有情人,皆得相聚。  (王敬彬 作者单位:伯方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