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随旺
2010年10月,兰花永胜煤业公司新报到了50名大中专毕业生,矿山出现了很多年轻的新面孔。大家对他们赋予希望,把他们当作矿山的未来。三年过去了,这批学生已经从“新兵蛋子”成长为老兵。面对企业对技术人才的渴求,面对大家的殷切期望,他们干得怎么样呢?我们就从地测科说起吧。
在工地的课堂上继续深造
地质测量工作是新建矿井的重要基础工作,永胜地处管涔山下宁武煤田边缘,地质条件、煤种特性、气候环境和晋城地区迥异,测量工作的繁重和技术要求很高。郭玉林、刘云、贾国忠、徐波等四名学生来报到时,这里还使用着火炕。他们当年平均年龄21.5岁。
测量组原有两位整合前旧永胜矿留下的老技术员,四位新同志虚心拜他们为师,拿出课本复习以前学校学过的理论,熟悉本矿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情况、煤岩特性。工地就是课堂,他们走遍现有巷道的角角落落,完成了基础图纸测绘和98102工作面顺槽掘进及内切眼的贯通测量任务。2011年8月,两位老技术员嫌生活条件不好离开永胜,11月,中国矿大毕业的研究生,23岁的张田被分到科里,全矿测量任务就落在这五位工作经验仅半年的年轻技术员身上。
2012年2月28日,省里批复了永胜矿井项目开工报告,他们承担了新主副井开口定位任务。经过认真研究初步设计,反复实地测量核实比较,按期按要求完成了井口定位,郑重地标定放线。随着挖掘机的巨铲一挥,兰花永胜120万吨/年项目正式开工,主副井开始一米一米地向地下延伸。为了保证井筒施工质量,每次测量标定中腰线,他们都做到反复核查,确保误差在允许范围。
在严寒的高原上茁壮成长
随着全面开工,各个项目地点测量标定工作陆续展开。测量组先后准确的完成矿界点圈定,筒仓、办公楼、宿舍楼、锅炉房等地面建筑位置标定。还为这座新建矿井补充完成了矿井周边村庄、公路等地形测量,健全了测量基础资料。
2012年6月,他们用三角网控制法对新旧井近井点进行了联测,正值盛夏,矿区范围地形崎岖,坡陡谷深。队员们背着仪器爬山下沟,选址布点,埋设标志,汗水湿透了衣衫,阳光晒黑了脸庞。7月,地测组单独设置为地测科。
进入2013年,主副井筒建成,进入矿建二期,新开工井巷硐室不断,掘进工程标定放线、探放水测量等任务不断,工业广场调度楼、筛分间、井口房、绞车房、栈桥等放线定位频繁。他们每天奔波于井上井下,出入于工地工棚,还对新旧井近井点进行了联合复测。井下巷道一米米的不断延伸,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地测科办公室的各种资料图纸一寸寸的加厚,整整齐齐堆满一柜,那是他们三年汗水心血的结晶。
在创新的高峰上不断攀登
按照省里批复的初步设计,回风大巷是利用原永胜矿的井筒作为回风井,与新主副井通过一条1968米长的回风巷道相连,贯通后形成系统。这条大巷大部分是岩巷施工,地质情况复杂,分布着断层和裂隙渗水,测量施工要求高。2014年6月,这条巷道接近贯通,地测科每天都派专人反复测量核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严格测量质量精度、确保安全准确贯通。
这条巷道贯通点两端虽越来越近,但是两端的测量路线长近20千米,在贯通点至旧永胜井口布置25个测量点,至新主副井口布置26个测量点,两井口之外的地面山沟布置11个,这62个点如有一个数值有误,误差经过后续数十个点到贯通点就会造成很大误差,甚至发生返工和安全等事故。“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放在这里最恰当,他们制订了严密的精度控制程序和安全措施并严格落实到位。6月14日上午10时,永胜回风大巷顺利贯通,矿井全风压通风系统形成并开始运转。经测量贯通各种数据完全符合要求,矿领导终于欣慰地出了口气,测量组终于经受了一次“大考”。但他们知道,随着三期工程展开,新的更大更多的考验还在将来。
一批批的学生怀着扎根塞北,建设兰花的理想络绎而来,他们和地测科的小伙子们一样,踏实肯干,都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有的已升为中层管理干部。井筒在延伸,楼群在长高,他们心中的希望也越来越炽热,越来越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