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矿井的“解压”之路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04 09:44:54     文章来源:     作者:兰花

     作为集团公司最大的双突矿井,一直以来,玉溪煤矿面临着矿井埋藏深、应力大、巷道维护难等突出问题,矿压治理始终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关键课题。近年来,该矿立足实际、系统谋划,从“制度为基、技术为要、现场为实”三个维度下功夫、求实效,不断推动矿压治理体系全面升级。

     制度为基 筑牢管理“压舱石”

     玉溪煤矿从制度入手,筑牢管理“压舱石”。通过构建“制度保障、管理措施、责任闭环”的立体管理体系,综合梳理矿压管理各项规定,精细化制订《矿压治理专项制度》《顶板管理制度》《巷道围岩观测管理制度》等十余项核心制度,覆盖矿压监测、方案制定、技术实施等各项具体规程,并明确由技术负责人牵头、各生产科室具体落实、安监部门监督的责任链条,将矿压治理纳入安全生产工作重点,攥紧了刚性制度“铁拳头”,有力推动了矿压治理切实落地。

     要让规矩“铁拳”挥出去,更要让责任落实“跑起来”。该矿成立由公司领导牵头的矿压治理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矿压分析会,结合采掘进度调整治理方案;专业科室组建矿压防治技术组,每日审核监测数据、研判矿压趋势,为各生产连队提供技术指导;各生产连队要求跟班队干,实时跟踪现场支护质量、记录矿压显现情况,形成“公司统一领导、部门协同联动、基层具体落实”的管理体系。同时,将矿压治理纳入各部门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倒逼各级部门扛起治理责任。

     技术为要 掌握治理“主动权”

     面对矿井复杂的应力环境,该矿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构建“监测预警+主动卸压”的治理体系,实现矿压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在监测预警方面,该矿搭建“点线面”全覆盖的矿压监测网络。在回采工作面,对每10架液压支架安装1组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实时采集前后立柱受力数据;在外围巷道,每隔200米设置1个综合监测站,配备顶板离层仪、锚索测力计、应力监测仪及墩柱压力枕,同步监测顶底板位移、支护结构受力、围岩应力变化等关键参数。指挥中心依托“智慧矿山”平台,对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分析、趋势预判,有效降低了应急响应时间,为矿压灾害防控赢得宝贵时间。

     主动卸压技术是破解高应力难题的关键。该矿以钻孔爆破切顶卸压与顶板预裂爆破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针对矿压集中区域,通过定向钻孔至顶板关键岩层,采用精准爆破切断应力传递路径,释放积聚的煤体压力;在巷道掘进前,利用预裂爆破技术对顶板进行预裂处理,形成稳定的应力缓冲带,有效降低掘进过程中的矿压冲击,显著提升了巷道稳定性。

     为使矿压“治得住”,更要“治得好”。该矿从顶层设计出发,联合中国矿业大学成立专项研究团队,反复试验不断优化支护参数,深入践行“110工法沿空留巷技术”,通过优化巷道布置与支护设计,为有效解决传统留巷顶板下沉量大、变形严重的难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现场为实  精准施策“有保障”

     矿压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现场成效上。该矿聚焦巷道现场实际,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巷道的矿压特征,实施差异化管控策略,以“支-卸”组合围岩控制技术为核心,搭配补强支护、铺底硬化等辅助手段,实现巷道变形精准控制。

     面对两翼开采带来的动压影响,该矿以1301工作面为试点,率先开展“支-卸”组合围岩控制技术(卸压+补强支护+墩柱)试验,全面应用“卸压+补强支护+墩柱”的区域,巷道几乎无变形,完全符合安全生产标准。 

     围绕不同巷道类型,该矿制定差异化现场管控方案。在中央岩石大巷、盘区煤巷、工作面回采临近巷道及底板抽放巷等试验地点,分别采用锚网索喷+钢筋托梁联合支护、锚杆+锚索+梯子梁+双层网支护等组合方式,搭配锚索锚杆补强措施,对高应力区域升级锚杆规格、加长锚索长度,强化巷道围岩锚固力;针对底板鼓起、帮部风化问题,辅以铺底、硬化、喷浆为手段,用高强度混凝土硬化底板、喷浆封闭巷帮,全面提升巷道抗变形能力。

     通过制度的持续完善、技术的迭代升级、现场管控的精准落地,该矿正逐步实现“新掘巷道不要修、修复巷道不再修”的防扩修技术要求。下一步,该矿将继续深化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探索矿压控制新技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矿压治理成果,实现从“治理”到“智理”的提档升级。(杨昆浩  作者单位:玉溪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