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乱码”到温馨家园的蜕变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21 09:00:20     文章来源:     作者:兰花

     8月1日,东峰煤矿库管科迎来了周岁生日。一年来,这个在集团公司物资供应机构改革中应运而生的部门,在挑战中成长,从一堆杂乱无章的“乱码”起步,迈向井然有序的蜕变之旅,逐渐凝聚成了一个温暖的“家”。

     搬仓:

     齐心协力,共筑新家

     库管科成立之初,我和老李作为“门外汉”,带着一纸调令踏入了这个全新的领域,内心忐忑不已。

     搬仓,迎来了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考验。八月暑热未尽,仓库内热浪滚滚。老李化身为指挥家,站在仓库中央,挥动着手臂,指挥着每一项操作。“先移钢材库的铁架,注意建材库南侧有消防栓,留够半米间距!”平板车在仓库中来回穿梭,一趟一趟的,老原的脊背被汗水浸得湿漉漉的,全然不顾。组长赵姐蹲在地上,细心地贴着标签,嘴里念念有词:“前面的货架是轴承类,后面是五金件……”祁姐则对着新上手的财会系统电脑,急得直挠头:“这系统怎么数据上传不了?”而平时最讲究的行政大姐申姐,在搬纸箱时不慎划破了手指,随便扯了块卫生纸一裹,又继续蹲在地上整理绝缘胶鞋……

     搬仓那几天,我们从早忙到晚,每个人的工服都沾满了灰尘,脸上挂着汗水,但心中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满足。收工时,老李掏出手机,拍下了全景照,大家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像一串紧紧挨在一起的省略号,预示着未来将不断书写库管人的精彩故事。

     学艺:

     规矩之中,见证成长

     搬仓后的日子,如同慢慢泡开的茶,初尝清苦,细品回甘。我们开始学习仓库管理的“规矩”:入库需核对三单(计划单、送货单、质检单),出库执行“见单领料”,盘点必须“见物盘物”。然而,规矩虽死,人却活泛。

     去年九月的一个雷雨天,我在值班时接到紧急电话:“配件库水管漏了!”我抓起伞就往外跑,到达时,赵姐已联系水暖队关了阀门,袁姐和老王正用铁锹往外舀水。雨声如鼓,灯光昏黄,几人默契配合,汗水混着雨水顺着脸颊滑落。那一刻,身处困境的我们,却感受到了无言的温暖与力量,彼此间的信任与默契在风雨中悄然生长。

     今年的“大盘点”更是难忘。公司要进行年度审计,仓库需进行预盘点。二十四人分成八组,我和申姐、小杨一组负责建材区。从上午九点到晚上七点,我们蹲在地上,一个一个核对,眼睛看花了,手指也扎了刺。申姐细心地帮我挑出刺,小杨则默默递上矿泉水。那一刻,疲惫中透着温情,我们彼此扶持,共同面对挑战。盘点结束,数据准确无误,大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绽放:

     秩序之美,数据之温

     如今的库管科,已焕然一新。货架依旧,却仿佛被施了魔法,每排都标着醒目的标识卡,每个设备都挂着档案袋,连角落的呆滞物料都被重新分类。财会系统也不再“闹脾气”,每种物资都有了新的身份信息、库存数量、存放库区。我们像诗人般,用数字和标签编织出仓库的秩序之美。

     更让我们骄傲的是,我们“藏”在数据里的温度。小杨成了“库存小能手”,总能精准预测物资需求;祁姐则成了“数据侦探”,总能发现潜在问题,及时与财务对接解决。老原的“搬运经”传给了新人,他总说:“卸货不是使蛮力,得看货的‘脾气’。”赵姐的“标签美学”成了公司一景,她设计的标签间距就是一把丈量存量、质量的尺子。

     上个月,公司精神文明建设检查通报中,库管科再次荣获优秀。宣传科来拍照时,镜头扫过办公室的展板,那里贴满了我们的“成长印记”:小李的叉车操作证、老李的“创新创效星”奖状、赵姐的“环保先进工作者”……照片里,袁姐正抱着一堆高压胶管接口,赵姐踮脚调整最高层货架的标识牌,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叠在一起,像幅温暖的画。

     这一年,我们数过了三万八千箱物资的进出,核对过了十四万条数据,处理过了三十五次突发紧急调货。货架上的标签从简单的便签纸变成了整齐的物料信息卡;自制系统里的库存预警从“红色警报”变成了精准的“黄色提醒”;连仓库的绿植也从蔫头耷脑的绿萝长成了爬满货架的常春藤。但我们深知,“周岁”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春天的开始。(王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