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凯歌传捷报,井下酣战续华章。
一个多月来,“莒山煤矿下组煤水平延深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的好消息,在这个火热夏季,持续点燃着莒山人的奋进激情。
13年奋斗今朝梦圆,矿井生命延长,插上“智能、绿色”双翼的莒山煤矿焕发出全新活力,开启新征程。回望来路,几多期盼,几多艰辛。每一名参与者都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决策——全面进军下组煤
面对3#煤资源渐趋枯竭的严峻挑战,莒山人并未退缩。他们以敢为人先的魄力与科学求实的态度,早在2012年初便超前谋划,通过对矿井资源条件的深入论证,精准分析矿井现状与资源赋存条件,果断启动下组煤水平延深项目。这一战略决策,不仅是延续矿井生命的迫切需要,更是一场主动求变、开拓接续空间的生存之战。莒山人以坚定的决心和务实的精神,奋力突破资源瓶颈,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开辟新的希望。
鉴于矿井开采的实际情况,集中技术力量对可采区域内的下组煤资源进行勘探,反复进行水文地质情况确定和工作面、巷道设计,并从安全管理、资源释放、水害防治、运输环节、巷道工程量等方面进行了优缺点比较,本着“保安全、少投入、大产出”的原则,确立了开采方案。
2013年3月,在矿井下组煤开采初步设计、安全设施设计等完成编制并获得上级部门批复后,莒山煤矿下组煤水平延深项目正式破土动工。
至此,一场事关企业生产接续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攻坚——全力以赴谋突破
下组煤建设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生命工程”,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项目开工伊始,就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高度关注。当时正处于煤炭市场急转直下的态势,莒山煤矿选择将每一分钱都用在项目建设上,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节俭务实的基调。
动工仪式简单朴素,三位矿领导用钢钎铲下三钎土,放了一挂鞭,没有彩旗、气球和隆重的仪式。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断优化设计,降本增效:9号煤主要大巷设计为水平布置,实际施工受煤层起伏变化导致岩巷掘进比例过高而成本大增,矿上连夜组织技术骨干绘制地质剖面图,借鉴回风大巷开拓经验,在确保工程质量及巷道用途的前提下重新优化设计方案,尽可能沿煤层走向布置巷道,这一设计优化在不降低巷道用途及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开拓工程煤量约2.3万吨,大大降低了巷道工程的开拓成本;在9号煤采区水泵房施工中,考虑到排水设备、设施的布置,针对原设计矩形断面存在的空间利用率低、巷道断面及围岩变化等问题,通过与设计部门深度沟通,最终将水泵房断面变更为半圆拱支护,不仅对顶板管理的稳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且断面有效利用率提升30%,并将水仓硐室布置变更为贯穿轨道及胶带大巷的形式,确保两条大巷排水畅通、就近引流至采区水仓,这项设计优化大大提升了矿井的排水效率,在节能降耗方面也进一步改善。
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莒山煤矿创新性地采用“动态支护方案”,根据开拓巷道围岩实时变化情况制定专项施工方案,通过打设超前管棚、缩短锚网支护间距、补打锚索补强、架设工字钢棚等组合措施强化支护,不仅守住了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底线,更将月掘进效率提升15%;针对猴车安装这一“卡脖子”环节,矿上创造性提出“时空分离作业法”,通过合理错峰安排提升运输、每天预留10小时专属作业窗口、派驻专职技术人员24小时现场指导等措施,45天内解决17项技术难题并追回全部滞后工期;皮带运输系统安装中,采用“三维模拟预安装”技术提前发现并解决12处空间干涉问题,建设、监理、施工三方联合制定《设备运输安装专项方案》,通过优化吊装顺序、改进电缆敷设工艺,仅用28天就完成两部永久皮带安装调试,比计划工期整整缩短40%,创造了安装速度新纪录,也为后期的巷道施工争取到了先决条件。
在资金紧缺、生产经营困难的状态下,下组煤推进的每一个工程节点都来之不易,每一步浸透着干部职工的艰辛付出。正是全矿拧成一股绳的顽强拼搏,才迎来了下组煤工程一项项的突破。
圆梦——全心开启新征程
下组煤项目的竣工是新的起点,目前,莒山煤矿正全力推进转生产手续办理,确保尽早投产见效。同时抓紧新设备、新工艺的操作培训,让每一位员工都熟练掌握智能化系统的运行维护,使先进技术装备发挥最大效能。
如今的莒山煤矿已建成万兆工业环网,为工业视频、智能综采、智能综掘、安全监控系统提供支撑,实现对全矿井数据的统一采集、传输、存储、交互与融合。在9号煤轨道大巷安装的无极绳绞车,在首采面两顺槽布置的两部综掘机,使开拓进度提高40%,运输效率提升50%,安全系数进一步增强。井下主要硐室和作业地点基本实现无人值守和远程监控,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作业安全条件。
在绿色发展方面,莒山煤矿积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技术选择,强化工艺优化与装备升级,围绕生产环节的“卡脖子”问题,对多项设备设施进行升级换代,提升“生产和节能效率”。下组煤水平延深项目在供电系统、排水系统、充填系统、监测监控等方面均实现了智能化控制,对节能降耗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配套建设的矿井水处理站、粉尘治理系统等环保设施,确保煤炭开采过程中污染物达标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从传统开采到智能矿山,变的是与时俱进的技术手段,不变的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莒山基因。今天,这座承载着集团重托,承载着莒山人期盼的矿山,正全速奔跑在智能化、信息化转型的赛道上,在能源革命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李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