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工作面掘进至318.4m处,根据‘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各班组必须严格按照规程措施要求进行小钻补探……”综掘一队会议室里,队长、技术骨干等6人正围着4#煤柱运输顺槽巷道布置图研究着近期工作重点。
自5月4日进入3#煤4#煤柱运输顺槽掘进工作面以来,这样热烈研讨的场景在综掘一队已是常态,每一次讨论都凝聚着团队对施工难题的思考,也为后续默契配合、攻克难关奠定了基础。
提前部署
全面调整工作思路
与以往掘进作业不同,过空巷对顶板控制、架棚方式及安全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为应对工作面过空作业,综掘一队提前准备部署,结合生产科室意见和井下工作面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和掘进工艺。队长身先士卒,过空期间每日参加三班班前会,实时跟踪工作面动态、部署当班任务、强调井下安全操作要点;副队以上8名管理人员保持24小时待命状态,随时掌握工作面推进情况;推行现场交接班制度,确保当班发现的问题能第一时间在现场解决;紧抓员工激励机制,就当月“三违”情况和累计进尺进行月度评比,不断提升员工“追”“赶”“超”意识。
针对4#煤柱运输顺槽178m-185.6m段过空、卧底、12°坡度上山掘进的复杂情况,综掘一队迅速组织全员再学规程、措施,果断调整支护方式,将以往架设间距为80cm的钢棚支护,升级为木棚与钢棚联合支护,并在迎头悬挂1.5m高的金属网,并始终留0.5m-0.6m煤体,控制大矸碎煤滚落,进一步强化支护稳定性。同时,根据工作面坡度和底板变化情况,不断调整迎山角度。
全力以赴
巧思良策提升效率
由于支护方式的改变,支护所需的钢梁、钢腿需在联络巷装至材料车,由小绞车运至工作面附近,再通过人力搬运的方式将重达约200斤的钢梁和150斤的钢腿搬至指定位置。与此同时,受工作面条件限制,综掘机无法进入迎头收煤,只能依靠人工用铁锹将煤一锹一锹铲至综掘机铲板部,之后通过皮带运输至煤仓,这些都使得工人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咱们的工人不怕累,经常当班任务完成后,利用空余时间组织人员为下一班准备工作所需材料,创造有利工作条件。”跟班队干姚计国说起工人来眼神中透露着绝对的肯定。
综掘一队不只有敢拼敢干的实干精神,“善巧思出良策”也是它们一张闪亮的名片。工作面推进至201m-216m处时再次见空巷,有了之前过空巷的经验,队长曹建刚召集连队技术骨干就人工收煤耗时耗力的情况展开激烈讨论,合力提出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案,在收到生产技术部门的肯定回复后,确定在迎头支护完好的情况下,取掉两侧超前,由综掘机推进至工作面迎头进行收煤,完成收煤作业后再立即加固支护,这样大大提升了收煤效率。尝到“良策”带来的甜头后,在工作面推进至253m-280m处遇空巷时,原本需要45个班15天完成的工作,综掘一队仅用34个班11天便安全通过。
紧急抢修
高效化解设备故障
6月26日8点班,刘青在操作综掘机收煤时发现设备无法正常行走,于是立即汇报跟班队长,并向矿调度室汇报工作面情况。正在休假的机电副队长田向前接到通知后,即刻返回岗位,并要求机电维修工马腾宇立即入井,先对综掘机操作手柄、履带、管路等情况进行详细排查。
找到症结立即破解,这是综掘一队一直以来坚守的工作原则。与队长曹建刚一同到达现场后,田向前就闻到了一股浓重的油味,通过对行走马达油管进行检查,初步确定为油管破裂漏油导致综掘机无法正常作业。检修工用道木将综掘机后部垫起至40cm后,由于巷道高度限制,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作业,但为了不影响掘进进度,经大家一致商量后决定,由底板向下挖出深40cm的地坑确保操作空间。底板下不仅有积水和淤煤,还有大量的油污,面对这样的作业条件,田向前没有丝毫犹豫,立马钻入坑中,在仅有的操作空间简单铺垫了几块木板便投入检修,确定行走马达油管连接处断裂后紧急对配件进行了更换。三个半小时的等待,随着综掘机发出“嗡嗡嗡……”的行进声,田向前满身油污的站在警戒线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露出了淡定的笑容。
掘进工作仍在井下的幽暗巷道中持续推进,下一处空巷的位置早已标注在图纸上,这是煤矿井下作业的常态,也是综掘一队职工们早已习惯的“挑战信号”。从方案制定到现场执行,从难题攻克到经验积累,他们始终坚守安全敬畏生命,将每一次难题都转化为团队协作的试金石。如今,面对下一段掘进路程,综掘一队全员已做好万全准备,带着过往的经验与默契,随时迎接新的挑战,在保障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每一米掘进进尺,用实干诠释煤矿人的热血担当。(刘 莎 曹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