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煤矿掘进来说,巷道开口段更是难中之难——施工精度要求高、流程繁杂、工作量大,每一步都得“丁是丁、卯是卯”。前不久,伯方煤矿3405回风顺槽开口掘进时,就遇上了一连串“硬骨头”。但负责施工的开拓一队干部职工凭着一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劲头,闯难关、破险阻,漂亮打赢这场攻坚战!
科学施策
精准穿越过风桥
这次开口施工有个关键挑战——巷道得从四盘区回风巷预先建好的风桥下穿过去,一点误差都可能出大问题。
为了保证“精准穿越”,开拓一队从一开始就下足了“绣花功”:主动对接职能科室,反复确认开口位置、风桥标高,对着巷道长度、标高落差算坡度,半点不含糊;第一时间联系地测科,对所有参数重新测量校验,确保数据“零误差”。掘进过程中,更是把“精度”刻在每一步——用激光指示仪辅助放线,紧盯中腰线;每班都专人观测顶底板变化,及时上报数据,通过控制破岩厚度、顶煤厚度,一点一点把巷道“导”向风桥下方。最终,巷道精准从风桥下穿过,稳稳当当没有偏差。
设备护航
守住生产“生命线”
3405回风顺槽是下山掘进,每割一排,底板就得下落十几公分,而底板全是硬邦邦的矸石——每班都得割矸、出矸,设备磨损快、故障率也跟着高。
为了不让设备“掉链子”,开拓一队把“检修保养”当成头等事:根据岩石硬度,领匹配型号的专用截齿,保证截割效率;机组破岩时震动大,就安排人定时检查,拧紧截割头的螺栓,定期换机油、换旧截齿,给机组润滑部位做保养;专人盯守煤溜设备,大链、刮板磨损变形就及时换,底板不平就支垫平整,确保煤溜“跑”得顺畅。
随着割矸厚度不断增加(最厚的时候达到2米多),设备能不能扛住更关键了。队里直接推行“三定三包三有”包机制度:定人、定设备、定任务,谁的设备谁负责;包运转、包维护、包检修,出了问题能找到人;每班排查、定期保养、动态维护,人人有担子、有任务、有考核。这套“组合拳”下来,设备始终稳稳运转,为割矸、出矸筑牢了基础。
精打细算
省下每一分成本
眼下煤炭价格走低,开拓一队把“节能降耗”喊在口头、落在实处,在开口施工中想出了不少“省钱招”。
他们就地取材搞创新:自己设计、制作电气设备放置平台、护栏护罩,把“废品”变成“宝贝”,少买不少新材料;开口时回收的锚杆螺帽、锚索锁具,用废机油泡一泡,擦掉锈迹杂质,接着用;回收的旧锚杆、钢带,拉直了检验合格,照样能上工。
最让人佩服的是队长牛保宁——割矸用的专用截齿比普通截齿贵不少,可硬矸石磨得快,新截齿割不了几岔就秃了。牛保宁把秃截齿全收起来,送到机电队打磨锋利,再下井用。就这一招,省了一大笔材料费。
攻坚破难
越是艰险越向前
施工中还有两大“拦路虎”:顶板煤质软、底板坡度大。
煤质软就怕“爆顶”——明明打好的锚杆,预紧力、拉拔力都合格,一爆顶就成了“失效锚杆”。作业人员只能反复补打,有时候补好几次才能达标。为了守住安全,队里果断调整方案:把8米锚索换成10米的,锚索从每排固定打2根,改成2根、3根交替打;拉拔试验也从每掘进20排做一次,改成每根锚索都做。巷道从风桥下穿过时,为防止煤质软片帮造成风桥塌落,该队又在风桥下架设了钢制台棚。
底板坡度大更麻烦——生产用水、顶板淋水全积在工作面,和煤混在一起,成了黏糊糊的泥浆。人走在里面,脚陷进去得使劲拔;机组更惨,常常陷在泥浆里,像喝了迷魂药似的“动弹不得”。遇到这种情况,作业人员没别的办法,跪在地上清机组后座下的煤泥,往下面塞道木,再伸出截割头顶住底板往后撑,忙活好一阵子,机组才能“挪窝”。
这样一来,虽然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但支护强度上去了,后续掘进更安心。
凡人英雄
泥浆里的“铁人情”
这场攻坚战里,不少故事让人心里发热。
9月1日8点班,地测科长常丰国来3405回风顺槽工作面安全检查,正好赶上探水。听说只剩1个眼就探完了,他便守在现场等验收。探水负责人老赵劝他:“常科长,探完这个眼得两三个小时,您别在这儿等了,四点班派个科员来验收就行了。”可常丰国说:“白班验收完,四点班就能直接生产,能往前赶就多赶点时间。”一直等到下午两点多,探水才结束。常科长验收完毕后,看到探水钻陷在泥浆里很难出。他没闲着,一边指导一边和大家一起干,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钻拖出来。
9月9日16点班,机组底座下的油管漏得厉害,得赶紧换。队长牛保宁让人在机座下的泥浆里挖了条壕沟,自己拿着工具毫不犹豫地顺着壕沟钻到机组下面。窝在窄小的壕沟里忙活半个多小时,终于换好油管。钻出来时,他浑身上下沾满泥浆,活脱脱一个“泥浆人”。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开拓一队硬是在恶劣条件下,以每班1米的进度稳步推进,截至9月12日,3405回风顺槽安全高效地穿过了风桥,为后续快速掘进打通了道路。(武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