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红色追寻 22人淬火成钢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18 09:05:28     文章来源:     作者:兰花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股追寻红色足迹的热潮在玉溪煤矿悄然兴起,又深深浸润到每一位参与者的心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参观学习,而是一场自发自主、用脚步丈量信仰、以行动印证忠诚的深刻实践。

      我的红色旅程我作主

      活动伊始,矿党委巧妙设计了规则,由党支部和团支部联合动员,22名参与者对应22处红色地标,目的地需不重样,行程自行安排。倡议一出,应者云集。“我去瓦窑头,那里是早期革命火种萌发的地方。”“陵川第一次党代会会址,算我一个。“我去红旗渠,感受一下当代愚公的精神。”……很快,高平的瓦窑头、中共陵川的第一次党代会会址、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水北纪念馆、河南林州的红旗渠、山西黎城的黄崖洞兵工厂旧址、晋城山耳洞“红色三杰”纪念馆等22个闪耀着红色光辉的名字,被一一认领。

      没有硬性指派,只有主动请缨。没有统一行程,只有个性化规划。这种“我的红色旅程我做主”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热情。活动未启,学习研究先热了起来,每个人都在精心规划自己的“红色”之路,深入了解目的地的历史背景和英雄故事。

      22段红色旅程同步直播

      22人分散行动,没有监督,没有约束,如何确保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马观花?一个名为“红色足迹打卡群”的线上平台成了他们的“云端课堂”和“精神家园”。

      每到一个地方,队员们都会第一时间发回照片和视频。“这张照片角度行不行?能不能完整展现纪念馆的全貌?”“这个介绍牌的光线有点暗,我重拍一张清晰的给大家看。”“请看,这就是当年革命先辈们用过的简陋工具……”群里,讨论异常热烈。大家比的不是风景照的美观,而是史料记录的准确性、历史场景还原的真实性、以及自身感悟的深刻性。一张照片是否合格,往往引发大家对历史细节的深究和对精神内涵的探讨。

      透过方寸屏幕,22段旅程同步直播,22份感动实时共享。这个群,成了跨越地理阻隔的精神纽带,让分散的足迹汇聚成集体的强大共鸣。它记录下的不仅是“我来过”的印记,更是“我懂了”“我思考了”的深度参与。

      22次独特的心灵体验

      30天,22处革命圣地,22次完全个人的、独特的心灵体验。

      一位走访了黄崖洞兵工厂旧址的年轻党员在群中感慨:“站在悬崖峭壁间的军工遗址,想象着先辈们在如此恶劣条件下坚持生产、支援前线,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艰苦卓绝’,什么叫‘信念的力量’。工作中那点苦累,简直不值一提。”

      一位参观了红旗渠的团支部书记写道:“看着绵延1500公里的人间天河,我被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河山’的豪情震撼了。这不是神话,是党领导下人民用双手创造的奇迹。它告诉我,只要认定目标、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高平瓦窑头,感受初心的萌动;在长江支队纪念馆,追忆南下干部的奉献与牺牲;在“红色三杰”纪念馆,缅怀革命先驱的智慧与勇毅……每一处足迹,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向历史深处的大门,让参与者与那段峥嵘岁月进行了一场场无声却震撼心灵的对话。对党的忠贞、信仰的厚度,这些宏大的词汇,在具体的场景和深切的感悟中,变得无比清晰和具体。

      红色基因在岗位传承

      活动的结束,恰恰是精神践行的开始。历时一个月的“红色足迹”追寻,带来的不仅是内心的感动,更是力量的凝聚和作风的转变。

      井下采煤一线的老师傅们发现,几个同去的年轻人干活更卖力了,抢着干脏活累活,嘴里常念叨“比比红旗渠,咱这算啥”。

      机关科室的同事们感觉,参与活动的几位同志服务意识更强了,效率更高了,抱怨少了,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多了。

技术攻关小组里,那种遇到难题就绕道走的现象少了,大家更愿意发扬“黄崖洞”式的钻研精神,啃硬骨头、打持久战……

      “感觉心里更有劲了”“看待工作的角度不一样了”“更珍惜现在的岗位了”……这些朴实的话语,是参与者们最真实的反馈。红色基因的传承,并非遥不可及,它就体现在每日兢兢业业的工作中,体现在攻克每一个技术难题的执着里,体现在为煤矿安全高效发展贡献每一分光和热的行动上。(马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