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明郑庄南合作区块北部煤层赋存状态及地质构造情况,保障后续煤层气开发安全高效推进,近日,郑庄南合作区块6平方公里三维地震勘探野外作业任务克服地形交错、环境复杂等多重考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攻坚答卷。
群山之间“号脉”
“一二,加油,一二,加油”的口号在山间小路响起。由于施工地点横跨山地丘陵与复杂农田,导致设备运输不便,总工办技术人员提前勘察路线,定制多套运输方案,采用小型转运设备与人工辅助结合的方式,协助作业人员将气动镐和洛阳铲搬运到指定作业点,期间还需要走在前面的人员拿着镰刀将一米多高的灌木清理出一条小路,保障设备准时到位;夏秋天气多变,给野外作业带来极大不确定性,项目施工期间,曾遭遇多次短时强降雨,雨水不仅会冲刷作业区域,导致测线标记被掩盖,更会损坏精密的地震仪器,威胁施工人员安全,他们提前编制并熟悉应急预案,快速完成人员疏散与设备防护,待天气转好后立即复工,清理作业现场、重新校准测线,最大程度降低工期损失。
地表下的“拼图”
在基岩裸露的青石坡上,气动镐的轰鸣声震得人耳膜发疼。现场人员戴着双层耳塞,手里的镐头每落下一次,虎口就会传来一阵麻木的震颤。“你看这岩层的纹路,像不像被揉皱的纸?我们要找的煤层,可能就在这些‘纸缝’里藏着。”休息的间隙,总工办技术人员指着岩壁上的褶皱说。项目采用行业主流的正交全方位观测系统,实现64次覆盖观测,为数据精准采集奠定基础;针对居民区地下管道密集、无法成孔的难题,采用炸药震源与可控震源联合采集技术,有效补全近偏移距反射信息;同时,根据基岩、厚黄土、薄黄土等不同地质条件,灵活选用洛阳铲、气动镐等成孔工具,让技术方案与复杂地质环境精准适配。
44天生命“刻度”
在总工办的作战图上,代表已完成工作量的绿色磁贴正以每天200多个的速度蔓延。“看,这是昨天采集的反射波曲线。”总工办技术人员在电脑前放大波形图,“这道明显的反射界面,很可能就是我们要找的煤层顶板。”从前期筹备阶段,技术人员反复校验测线布置参数、调试仪器设备,确保施工基础零偏差;中期数据采集环节,作业人员严格遵循操作规范,顶着高温酷暑坚守岗位,哪怕蚊虫频繁侵扰,也始终保持专注,保障数据采集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后期整理阶段,逐项核查现场资料,对每一份数据、每一件设备进行细致检查,从源头杜绝问题隐患。
44天,完成物理点2755个,检波点13656个,密密麻麻的地质数据,已经在地下织成一张巨大的“监测网”。当前,进入数据处理和解释阶段,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运用专业软件构建地质模型,力争早日形成高质量的勘探成果报告。
当第一缕阳光越过濩泽的山脊,这片6平方公里的土地下,煤层气人用现代科技的手段,严格遵循行业规范,耐心解读着地下“密码”。(卫佳龙 作者单位:煤层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