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铲”跨界救场 钻孔难题秒解决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25 09:20:59     文章来源:     作者:兰花

      提到“洛阳铲”,大伙儿首先想到的准是《盗墓笔记》里探墓寻宝的工具!可在芦河煤业,这老物件的原理却被玩出了新花样——推动这一创新的,正是工匠赵三亮师傅。他凭借一股爱琢磨、肯坚持的劲头,盯着矿用钻孔成像轨迹检测装置摄像头总卡滞孔里的愁人事,硬是从“洛阳铲”取土的巧劲儿里找灵感,捣鼓出一套“摄像头卡滞掉孔处理装置”,把之前又费劲儿又费钱的“硬拽”活儿,变成了轻松疏通的省心事,成了基层创新助力安全生产的鲜活实践。

灵感撞火花:老原理

      “搭救”新难题

      在探放水施工作业后,依据上级监管要求,需使用钻孔成像轨迹检测装置对施工钻孔进行检测。在钻探施工时,遇上俯角设计的钻孔,里面总堆着不少煤矸渣;要是碰到软煤、软矸层,钻孔还容易轻微偏斜,这俩情况一出现,检测用的摄像头完成工作往外撤时,就特别容易卡在孔里。按常规处理方法全靠碳纤维杆和电缆线强行拉扯,可劲儿拽不仅容易扯断线缆、弄坏杆子,运气差的时候摄像头还会直接坠孔,单台设备损失就上万元,多次试用效果并不理想。赵师傅经过长期钻研,想到了“洛阳铲”——人家能靠着特殊结构深入土层取土,咱为啥不能用类似的思路,把钻孔里的障碍清掉再取摄像头?这“变硬拽为疏导”的想法一冒头,创新的路子瞬间就通了。

      匠心“变戏法”:小装置

      藏着大巧思

      要让这想法落地,装置得跟井下工况严丝合缝才行。赵师傅围着“适配”和“实用”下功夫,轻松造出好用装置。

挑对材料,主体用直径50毫米、长20厘米的镀锌钢管一节,再配合内径10毫米的螺母,连碳纤维杆都是钻孔成像装置现成的,材料好买还不用额外花钱添设备;优化结构,先在钢管上切个20毫米宽的豁口,清煤矸渣、疏通孔道全靠它;再把钢管一头磨成光滑的椭圆状,免得伸进去时划伤钻孔壁或摄像头;最后在另一头焊上螺母,跟碳纤维杆稳定连接;试到好用,装置尺寸严格对着钻孔直径和摄像头规格来,不用调就能直接用,工人拿着碳纤维杆逐节接好送进孔里,一下就能到卡滞的地方。

      实战见真章:省成本

      更保安全

      这装置一投入使用,效果立马就显出来了,安全和经济两头都划算。

      少花钱提效率。彻底解决摄像头卡滞取不出来的情况,数万元的设备损失直接省了;也不用凑一堆人围着钻孔费劲拽,人力成本降了不少;卡滞问题分分钟解决,钻孔检测能接着干,施工进度一点不耽误。

      好方法易推广。做一套装置就用点钢管、螺母,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加工起来也简单。这“低成本、高效率”的法子,不光芦河煤业用着好,也为行业内同类问题的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张 璞   杨 帅 作者单位:芦河煤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