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摄影展太独特了,每个主题都很有特色。”
“是啊,不仅展现了祖国山河,还让我重新认识了玉溪。”
“对,我们不仅了解了矿上的过去,更看到了祖国的未来。”
秋日的阳光与淅沥小雨交织,一句句赞美的话语在玉溪煤矿回荡,打破了日常工作的沉闷,为矿区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景。
打破常规是创意
更是温情和传递
在今年的国庆系列活动中,玉溪煤矿告别了过去以文字、标语、演讲为主导的传统表达,以一场充满人文温度与视觉张力的“与光影共情 与祖国同行”主题摄影展,为祖国七十六华诞献上了一份别具匠心的礼赞。这一创新,不仅是形式上的突破,更是一次情感的回归与精神的共鸣。
当摄影展筹备的消息传开,矿区瞬间掀起了一股“寻光”热潮。职工们热情参与,纷纷翻出珍藏的家庭相册、手机图库,甚至朋友圈里的点滴瞬间,将那些曾被忽略的“定格时刻”重新拾起。有人发来矿区食堂清晨升腾的炊烟,氤氲着生活的烟火气;有人分享家庭团圆的温馨画面,笑容里满是幸福;有人上传在革命旧址前庄重致敬的身影,传承着红色血脉;更有无数记录玉溪煤矿从荒原奠基到投产运行的关键节点。短短一个月,数千幅作品如潮水般涌来,每一张都承载着个体记忆,也汇聚成时代的集体回响。
此次摄影展跳出了“一张照片一面墙”的固有模式,以六大主题精心构筑叙事脉络:“祖国·颂歌”以山河壮丽开篇,礼赞新中国76载砥砺征程;“玉溪·印记”镌刻企业从无到有的奋斗足迹;“红色·足迹”追寻革命先辈的信仰之光;“矿工·群像”致敬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矿味·烟火”捕捉矿区生活的温情瞬间;“矿苗·向阳”则以职工子女纯真的笑脸收尾,寓意希望与未来。六大篇章层层递进,从宏观叙事到微观情感,从历史纵深到生活温度,构建起一个完整而动人的精神图谱。
风雨无阻是常态
更是责任和担当
夜幕沉沉,玉溪煤矿职工活动中心内却灯火通明。凌晨三点,矿区室外温度已降至个位数,秋分深夜的寒意沁入骨髓,展板表面凝结着细密的露水。几名工作人员双眼通红跪在地上,按照设计图纸对展板进行细致拼接粘贴,力求每一处衔接都严丝合缝,不影响职工们的观展体验。
在“矿工·群像”展区,小马的身影格外动人。他跪在冰冷的地面上,将脸贴在布满露珠的展板,全神贯注地调整相框与展墙的连接角度。寂静的矿区里,只有金属部件咬合时发出的细微“咔嗒”声在回荡。这一刻,他仿佛成了展览之外另一幅鲜活的“作品”。
随着夜色加深,湿气愈发浓重,布展工作遇到了重重阻碍,胶水在低温高湿环境下逐渐失去黏性。当众人合力抬起展板时,多处衔接点突然脱开,展板在手中微微晃动,所有人的心瞬间悬起。没人慌乱,也没人抱怨,大家迅速围拢商议对策:有人翻出备用强力胶和宽胶带,沿着接缝处层层缠绕加固,手臂顶在展板上反复按压,确保每一寸都贴合牢固。
从清晨到第二天破晓,大家始终处于“战时状态”。膝盖酸了就换个姿势继续,手指冻僵了就搓搓手再干,他们用自己的执着,对抗着深夜的寒意与突发的困难,只为让每一位职工走进活动中心时,能看到一场满含敬意与温度的展览。
一张照片是感动
更是见证和铭记
走进“玉溪·印记”展区,综掘二队小张就被背景墙上的一幅幅照片吸引住了目光。他凑上前,顺着那条红色的“山脊线”时间轴,沿着山脉起伏的走势慢慢移动。当目光落在一副标注着“胶带大巷延长”的照片上时,他忽然笑了:“当年我也在现场,没想到这道‘山线’把咱们矿上的每一个建设节点都串起来了!”
“看了这次的影展,我对咱们矿的发展历史又有了新的了解”部分新职工聚拢在一起,一边观看各个建设节点的照片一边聊着。
“那时候我们住板房、喝冷水,一锹一镐地挖,一米一米地掘,从没想过有一天,这些苦和累能挂在这里,被这么多人看见、记住。”观展现场,一位工程科的老师傅找到了工作人员饱含深情地请求工作人员在影展结束后,将其中一幅照片送给他。
此次摄影展的举办地,选在了职工活动中心楼前这个对玉溪煤矿有着特殊意义的地方。回溯矿区建设历程,职工活动中心是这里拔地而起的第一栋建筑,它承载着玉溪人最初的期待与记忆,见证了矿区变迁与成长。
如今,一场盛大的摄影展在此启幕,仿佛一场跨越时光的无声契合。当年为职工搭建的精神家园,现在成为定格职工奋斗身影的展示平台,这一转变,就像是一场不期而遇的美好邂逅,质朴而自然地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杨昆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