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溪煤矿,有一群特殊的“夫妻档”,用双倍的坚守,在机器的轰鸣与岁月的静默中并肩前行,用爱与责任守护着矿山的星辰,勾勒着温暖的烟火人生,书写出煤海深处最动人的篇章。
坚守中的“双向奔赴”
凌晨四点,万籁俱寂,通风队副队长任美晶的脚步声已在巷道中回响。他所守护的通风系统,是这座“双突”矿井赖以呼吸的“生命线”。百米井下,他聆听者巷道的每一次“呼吸”,能分辨出设备最细微的“不适”。他像一道无声而稳固的光,温暖地照进矿井最危险的角落。
地面上,有一盏灯也为他而亮。妻子李晨希在办公楼的方寸之间,守护着另一份“公平”。作为薪酬核算员,她指尖流淌的不仅是数字,更是井下一双双期盼的眼睛。
他们聚少离多,却拧成了最牢固的依靠。难得的轮休日,任美晶会陪着两岁半的儿子,用积木搭建他井下的“世界”,笨拙地弥补着父亲的缺位。而李晨希,总是用一句深夜发出的“家里都好,安心工作”,化作一枚穿越地层的“安心丸”,包裹着最深的理解与牵挂。
岗位上的“别样相守”
张阳阳和樊伟伟是“生产口”夫妻档,一个在地下“找问题”,一个在地面“保运输”,日子过得“没白天没黑夜”。作为事故调查技术员,张阳阳是矿井安全的“守夜人”。警报响起,他总逆向而行,深入最危险的角落,用专业与冷静,守护着生命的底线。办公室里那张小小的座椅,见证了他无数个“以矿为家”的夜晚。
副井提升机操作间内,妻子樊伟伟掌控矿井“咽喉”。仪表盘与操控手柄前,她紧盯钢丝绳的抖动与信号灯的闪烁。“我的手里牵着井下的安全绳。”一个班次的紧绷专注让她疲惫,但“零差错”的信念从未动摇。
同在矿区,相聚却是奢望。张阳阳踏晨露下井时,樊伟伟可能刚结束夜班;她在校准参数,他却在复现事故轨迹。孩子的家长会、周末公园,总有一方缺席,手机视频成了温情纽带。难得休憩重合,他们将全部陪伴倾注孩子,或在矿区小饭馆共享一餐饭,没有华丽仪式,几句工作见闻、一句“注意安全”,便是最珍贵的浪漫。他们的相守无需言语,在对岗位的共同敬畏中沉淀为最坚实的依靠。
时差里的“温暖叮咛”
王亚伟和张丹丹,是近在咫尺的“时差夫妻”。丈夫王亚伟是机修车间的骨干,妻子张丹丹是监控室的矿灯管理员。
作为矿上的“设备医生”,王亚伟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井下生产的命脉。工具碰撞声、焊枪火花声是他最熟悉的“背景音乐”,每一次扳手的旋转都仿佛在低吟生命的序曲,将故障化为安全的保障。
矿灯房内,张丹丹守护着矿工下井的“眼睛”,每盏矿灯充电是否饱满、性能是否完好,都关系着井下安全。三班倒的工作让她作息不定,但她从未有过丝毫马虎,指尖划过灯盏,将光明编织成守护的网。
由于妻子张丹丹需要轮班,他们的作息常常不同步。张丹丹上白班时,王亚伟会早早赶到餐厅为她准备好早餐;当她值夜班,王亚伟无论多晚都会等她下班报个平安。他们的交流常常依靠微信留言和短暂的交接班间隙。“下班记得好好吃饭”“工作时做好防护”,简单的叮咛充满了牵挂,像井巷里微弱的信号,穿越时空的阻隔,传递着最朴实的深情。难得的共同休息日,陪伴孩子、一起做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笑就成了最珍贵的时光,锅碗瓢盆的协奏曲,奏响平凡日子的交响。“他修机器保安全,我管矿灯护平安,我们这算‘最佳搭档’。”张丹丹笑着说。
不同的岗位,相同的守护;错位的作息,同步的牵挂。这就是煤矿夫妻档的浪漫,在平凡的坚守中,照亮彼此,也温暖着整个矿山。(马 浩 赵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