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的阿勒泰不只是旅游图景里的绝美风光,我的矿山也并非想象中的煤尘弥漫,我们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经历着生活的磨炼,也接受着自然的馈赠,你心底的风景是什么样,你的所见就是心底的模样,阿勒泰的风沙和芦河的四季,一样构成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总能撞见生活的粗粝——冬牧场的雪能没过马腹,夏季转场时要在泥泞里蹚出路径,挤奶、晒奶酪的日子重复又辛劳,风里总裹着沙砾的重量。可她的字里行间偏又藏着滚烫的热爱,她写羊群像“漫过大地的云”,写星空低得能接住人的目光,连啃着干硬馕饼的时刻,都透着对这片土地的珍视。这让我想起我的矿山,它还在建设中,还有许多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却也藏着独属于我们的热爱与期待。
刚到芦河时,这里的筒子楼一下子将我们带回到旧时光,我们在筒子楼里办公、开会、培训学习,和同事之间的感情在这座筒子楼里日益升温,通往岗位的路,虽是一截没有硬化的路面,却被我们踩成了坚实的土地,即使下雨也不会变得泥泞,岗位周边的杂草定时清理,初到未搬迁的配电室时,那个狭小的值班室也被我们收拾的整齐利索,旧的设备终究要淘汰,我们期待着新生,在期待中保持着与芦河共赢的心态。
那时我总想起李娟写的“荒野里的坚持”,我们的坚持,是看着崭新的调度楼投入使用,它不再是筒子楼的暗淡,它明亮新鲜,地板光滑,桌椅舒适,调度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井下的动态,智能化矿山的建设图景在一步步的实现中;我们的坚持,是看着筒仓一点点从地面拔节。最初只是钢筋的骨架,在日出日落里逐渐裹上水泥,逐渐耸立于地面,我想象着有一天,第一捧煤炭从筒仓流出时,我能够切实体会到李娟写“新草冒出地面”时的感动——都是平凡日子里,慢慢长出来的希望。
矿区的主路,也曾是一条多年前用砖石铺就的道路,它早已落伍,承载不了新时代矿山的任务,我们亲眼看着这条路被平整、被浇上沥青,滚烫的沥青在阳光下冒着热气,还冒着独有的味道,如今主路已经通车,黑色的路面连通公路,傍晚时路灯连成一串温暖的光带,像李娟笔下“夜归的马队”,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大门投用那天,我特意站在门岗前看了很久。崭新的大门上竖起矿山的名字,两侧的门卫室亮着暖黄的灯。想起李娟写阿勒泰的毡房,“门帘一掀,就有奶茶香飘出来”,我们的大门没有奶茶香,却有值班人员递来的热情,有进出职工笑着打招呼的声音。这扇门守着矿山的安全,也守着我们的日常,就像毡房的门帘,护住了一屋人的烟火气。
矿山在一步步变样子,酝酿着的也是职工对未来生活的期许,35kV变电站投用时,我作为一名即将与它长久共处的“当事人”,忙前忙后,接听地调电话、执行送电命令、填写操作规程,那一天是35kV的新生,也是我最忙碌的一天,但当投用任务圆满完成时,心头油然而生出一种情结:辛苦与收获并存,忙碌都有了回响。
所有的一切都未曾停下脚步,美好与奋斗在进行着,生活污水池已初具规模、前瞻性谋划洗车平台项目、地下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安装锚杆(索)施工质量智能管理系统、推动牌板管理优化工作、班组进行井下责任区评比等等,巷道一点点向前延伸,矿井在慢慢变好,就像旷野里自己种下的庄稼慢慢成熟。
李娟的阿勒泰,是草原与牧场的诗;我的矿山,是钢铁与矿石的歌。不同的土地,不同的生活,却有着同样的底色——在艰苦里扎根,在平凡里热爱。或许生活本就是这样,无论是阿勒泰的风,还是矿山的尘,只要心里装着期待,每一步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风景。(张 璞 作者单位:芦河煤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