囿于日常,我未尝踏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却曾在心底立下一个朴素的誓愿——走遍兰花的每一个矿井。这份念想悬了多年,最终只化作半卷未完成的地图:望云、大宁、大阳、伯方、唐安、莒山的名字清晰标记其上,而其余矿井,仍像地层深处沉睡的煤,藏着未被触碰的未知。
起初我总以为,未曾亲至的地方便是空白。那些没踏足的矿井,与我隔着数不清的山河远路。直到某天,兰花公众号悄悄开启了日更,那一方小小的推送窗口,将我从未见过的矿山,一寸寸照亮。
从此,清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擎起手机。指尖轻触屏幕的瞬间,另一个鲜活的矿山世界便在眼前展开:唐安的掘进面又向着地心深入了几米,伯方的工人升井时,脸上的笑容亮得像墨画里的星子;公众号影像里的塞外风,能吹进我的窗棂,文字间描述的晋西北的雨,像滴落在我的檐下。我不必翻山越岭,矿山的山河自会奔涌而来;我未曾离开原地,却已在屏幕上遍历了所有矿点。这方寸屏幕,竟成了我手边一盏永不熄灭的矿灯。
在公众号里,我读到了许多和我一样的“煤三代”写下的文字。我们的父辈、祖辈,曾在地层深处用血肉之躯凿出光明;如今,我们握着笔杆当镐头,在洁白的屏幕上开采另一种“矿藏”——那是装着父辈故事的记忆之矿,浸着家国情怀的情感之矿,更有代代相传的精神之矿。我见过老师傅退休前轻抚矿车的照片,皱纹里满是不舍;读过年轻人第一次下井的文字,字里行间藏着忐忑与骄傲;也知道深巷里工友间的相互帮扶,千米地心处那碗温热的生日面。这些故事让我忽然懂得:煤矿从来不只是岩石与煤炭的堆砌,它是人的坚韧、岁月的温度,还有无数个温暖相守的瞬间,凝结成的生命场域。
慢慢地,读兰花公众号成了我的日常仪式。在信息如煤尘般纷飞的时代,它总能给我一份格外的安定。没有油墨印刷的厚重,却有比报纸更即时的“心跳”;不用等邮差奔波,矿区的新闻与情思,眨眼间就能抵达心底。在这小小的屏幕里,我看见煤矿行业的风云变迁,更看见普通矿工灵魂里的光——那是坚守的光,是团结的光,也是热爱的光。尤其偏爱“兰花文苑”的散文,字里行间满是熟悉的烟火气,读着读着,就像回到了自家矿区的街巷。
直到这时我才发觉,当初执着于“走遍”各矿,总想用脚步去丈量每一寸土地,却忘了还有一种更深刻的“抵达”。透过文字与影像,借着无数双眼睛的注视、无数颗心灵的共鸣,我们早已在精神的维度里相遇。每一个故事的传递,每一次阅读的触动,都在悄悄编织一座无形的矿山。它不在地表之下,而在所有煤矿人相通的情感里。
如今,我不再为那些未曾踏足的矿井遗憾。因为每天醒来,我都在“穿越”——穿过手机屏幕,穿过带着温度的文字,穿过照片里工友们灿烂的笑脸,抵达每一个我曾向往的角落。没有纸质报纸的日子里,自媒体的便捷让这份牵挂从未断过;在文字里汲取养分的同时,我还能在公众号里遇见许多同路人,我们在彼此的故事里看见自己,在感动里互相鼓励,一起成长。
兰花公众号早已不是简单的信息窗口了。它是我与兰花紧紧相连的纽带,让我那未竟的“矿途”有了别样的圆满;它像清晨的第一缕光,像井下职工手边的那盏矿灯,照亮我对这片矿山的热爱,也照亮了我们“煤三代”代代相传的初心。 (常小霞 作者单位:大阳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