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方没有四季轮回,取而代之的是机器轰鸣奏响的不变节拍;有一个地方看不见辽阔的天空,只有液压支架撑起的“巷道穹顶”;有一个地方不分白昼黑夜,只有矿工们“白”与“黑”的真情诉说……
最近,玉溪煤矿一场特别的摄影展,悄然把地下的光影带到了地上,把那些被掩埋的瞬间,轻轻捧到阳光之下,更把一种深沉的情感,照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每一束光,都有来处
在山西,你很难不认识矿工。他们可能是我们的父亲、丈夫、儿子,或是隔壁的邻居。我们习惯了夜晚的万家灯火,却很少去想,这光亮从何而来。就像我们习惯了他们的存在,却可能忘了问一句:“今天下井工作累吗?”
或许,我们都曾见过他们升井后的模样。一身黑色的工装被汗水浸透,脸庞上唯有口罩遮住的地方还保留着最初的肤色,只露出一双格外明亮的眼睛。他们咧嘴一笑,那口白牙便成了黑夜里最温暖的星星。他们拖着疲惫的步伐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身影融入夜幕,而他们身后,城市的灯火正一片片亮起,如同大地对天空无声的回应。这日常的一幕,本身就是最深刻的隐喻,他们从地底带回的,不仅是乌金,更是我们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光与热。
一场摄影展的筹备,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矿山的发展历程也是紧要的展示内容。然而,当我们聚焦于这一切时,不禁思索,作为矿山真正的主人,那些默默奉献的矿工们,又该以怎样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呢?作为煤矿企业,向用汗水与坚韧点亮光明的矿工兄弟庄严致敬,表达我们最深切的感恩,是企业的责任,更是所有职工的心声。
“我们就想让大家,包括我们自己,好好看看我们自己。看看这些被煤尘沾染却依然明亮的眼睛,看看这些被岁月刻画却写满坚韧的脸庞。”展览的筹备者这样说道。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场致敬,更是一场集体的“自照”。我们致敬的,是那个每天升井后,笑容比谁都灿烂的王师傅;是那个在井下专注操作机器,像艺术家一样严谨的张班长;也是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用汗水点亮不平凡价值的自己。致敬他们,就是致敬我们共同的生命印记。
一面镜子,让致敬有了温度
如果说影像记录真实,那么这次展览最动人的,是让真实“活”进了心里。
“井下换墨色,双手铸山西。”步入“矿工·群像”展区,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扑面而来。墙上不仅挂着“下井前后”的视觉对比与“矿工之手”的特写照片,展柜上更陈列着浸透汗渍的工装、微微磨损的安全帽、附着煤尘的防尘口罩……它们静置无言,却仿佛还带着身体的余温、井下的气息,像是主人刚刚转身离去。
而整个展厅最扣人心弦的焦点,是展厅中央摆放的那一面“魔镜”。
镜子后面印着一句让所有山西人眼眶发热的话:“山西的煤,燃烧自己,照亮全国”。当你站在这面镜子前,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你的身影,竟和记忆里那位眼神坚毅的矿工重叠了。
那一刻,心跳好像漏了一拍。你看着镜中的自己,他仿佛也在看着你,审视着自己的内心。这不再是你看着他的单向凝视,而是一场无声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你心里可能会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是啊,这光明,也有我的一份付出。”若你是一位子承父业的矿工,或许会默念:“父亲,儿子今天也站在了您当年的位置。”或者,作为家人,你会心生感触:“爸爸每天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工作,就是这样的自己。”
这面“镜”,是镜子的“镜”,也是致敬的敬。它照见的,不只是面容,更是理解与共情。
照见彼此,更看清了前路
展览的这些天,这面独特的镜子前,最常驻足、凝视最久的,正是我们的矿工工友自己。平日里,他们是井下场景的亲历者;而此刻,镜面如同一扇通往过去的窗,让那些深埋于记忆深处的画面,与眼前的自我悄然重合。
刚离开通风队没多久的武磊,来到镜前,目光却仿佛穿透了镜面,回到了那段在1304回风巷进行密闭作业的奋战时刻。镜子里,他看到那个浑身被汗水和水泥灰浆浸透、只能看清一双眼睛的自己,耳边似乎又响起了物料在喷浆管中极速穿梭的嗡鸣。“干这活的时候,就想着赶紧完工。可现在这么一站,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那会儿吃过的苦,倒都变成了真真切切的回忆。”镜子,让他重新触摸到了那份用汗水浇筑出的成就与尊严。
辅运队胶轮车司机闫虎帅在镜前站立良久。镜中的身影,仿佛与那个手握方向盘、在蜿蜒巷道中精准穿行的自己重叠。车灯是唯一的光源,引擎声是唯一的陪伴,一车车的支护材料、水泥沙石,就这样被他稳稳地送到最需要的地方。镜子中,印照出了他平凡驾驶中承载的不平凡使命。
而瓦检员郭师傅站在镜子前,与镜中的自己对视,仿佛又踏上了日行万步、为矿井安全“号脉”的征途。那一次次举起瓦斯检测杖的动作,在镜面的映照下,化作一种庄严的仪式感。
……
这些被镜子唤起的共鸣,在工友间悄然传递。一种基于深刻理解的尊重,一种同为奋斗者的默契,在无声中凝聚成更强的力量。这面镜子,不仅让他们看见了彼此的辛苦,更照清了各自岗位的价值,以及那条由无数个“昨天”铺就、通向更安全、更明亮未来的前路。
矿工兄弟,我们想对你说:“井下的路很黑很长,但您每走一步,都在为全国点亮一片光。”(周 恒 作者单位:玉溪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