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时光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30 09:25:00     文章来源:     作者:兰花

     连日的阴雨,让人来不及欣赏秋的风韵,秋雨裹挟的层层寒意便席卷而来,让气温提前步入了冬的节奏。低迷的温度穿透衣物,早晚出行时,连指尖都透着冰凉。然而,当城市提前启动供暖阀门,暖意便顺着管道流淌进千家万户,让每一个回到家的人都感受到了幸福的温度。终于可以脱下厚重的外套,舒舒服服在家里做饭、看电视、刷手机,被融融暖意包裹的感觉真好!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看天供暖、提前抵达的暖意正是践行“民生无小事”的最好答卷。细数近年冬日,我们总能在这样的暖意中从容前行,而抚今追昔,那些关于冬日取暖的旧时光,却依旧清晰如昨。

     小时候,冬日的温暖全靠青砖垒起的煤火台支撑。那方小小的火炉连通着睡觉的土炕,既是做饭的灶台,也是全家取暖的核心。一入秋冬,火台就成了家里最热闹的地方:白天,火捅的旺旺的,大家总是围在火台边,火台上两边放两个小凳子,小孩坐在上面,大人站在火边,一边缝补,一边聊着村里的家长里短。火台边缘总烤着红薯、馒头片,焦香混着烟火气弥漫全屋,吃不完的就塞进火台的小窑洞里保温,放学回家的我们,总能从那里掏出温热的零食,解馋又暖身。到了晚上,虽然是火炕,但炕上却一点也不暖和,进被窝的瞬间总是冷的忍不住打哆嗦,后来,母亲从村医家里找来两个输液瓶子,一到晚上就早早往瓶子里灌满滚烫的热水,放在我们被子里的脚头处,靠着这团暖意,我们总算能舒展开躺进被窝里,在梦里抵御冬夜的寒冷。

     那时的煤火,维系温暖全靠“调煤”的功夫。每到秋冬,父亲总会挑着两个箩筐,到村外的红土坡挑回红土,再和煤掺在一起,加水后用铁钎反复搅拌均匀,最后一钎一钎地倒进屋里的煤池里。调煤的比例要拿捏得当,太干容易散,太湿又不好烧。

     随着时代的进步,蜂窝煤悄然取代了散煤,村子里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堆叠着像“黑馒头”一样的蜂窝煤。它们在暴雨中会溃散成泥泞,天晴后又被晒得坚硬,倔强地守护着冬日的暖意。用蜂窝煤做饭取暖省事多了,只要拔起或插上炉门的风门插板,就能轻松控制火候大小。清晨,母亲掀开炉盖,红光如朝霞般漫溢出来,烤红薯的焦香与茶壶里沸腾的氤氲交织在一起,冻僵的手指凑近热气,瞬间便舒展开来;夜晚,煤火映着窗棂,父亲用火钳轻轻拨弄火苗,火星迸溅如萤火虫般闪烁,这方寸炉膛里,承载着寻常人家的烟火人间。

     直到前几年,“煤改气”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蜂窝煤逐渐消失,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的农村,家家户户都装上了壁挂炉,母亲再也不用费力调煤、添火,只需看天拧开开关,温暖就会源源不断地充满全屋。干净、省事又恒温的暖意,让年迈的母亲在冬日里也能安享舒适。

     从煤火的烟火缭绕到壁挂炉的一键温暖,从输液瓶的零星暖意到集中供热的全域覆盖,冬日取暖方式的变迁,藏着民生改善的足迹。这提前抵达的温暖,不仅驱散了寒意,更让我们的幸福生活在深秋里不断升温。(范淑丽 作者单位:莒山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