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方煤矿3306智能化工作面回风顺槽推进至1715米时,遭遇X108无炭柱。该无炭柱位于回风顺槽1715至1750米。出现无炭柱后,作业环境变得恶劣,生产徘徊不前。面对困难,该矿综采一队干部职工勇往直前、敢打硬拼,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向无炭柱发起挑战……
未雨绸缪定方案
X108无炭柱刚露出端倪时,该队队长、书记便会同职能科室的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召开专题会议,依据无炭柱的地质资料和揭露情况,制定了《3306智能化工作面过无炭柱安全技术措施》。该措施涵盖了前期准备、责任分工、生产组织、风险管控、措施落实等多个方面,为过无炭柱提供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
以往过无炭柱,一般都是采用炮掘。炮掘的缺点是程序繁杂,生产进度缓慢。此次出现无炭柱后,技术人员在现场认真观察,反复采样后,发现无炭柱的成分为砂岩。砂岩的特点是:形状不一,大小混杂,弱多硬少,弱中夹硬。于是他们创造性地制定了“避实击虚”的破矸方案。具体做法是:采用机组割矸,割矸时尽量避开硬矸,专拣软矸割,割完软矸后,让硬矸在重力作用下落下来。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优点颇多,不仅节省了火工品的费用,还提高了生产进度。
铆足干劲勇向前
无炭柱的出现使设备故障率变高,工人劳动强度增大,为保障生产进度,该队稳扎稳打、铆足干劲向前冲。
为减少设备故障,该队组织检修人员分批进行技能培训,加强各类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提高检修质量;同时提高对工作面支架、机组、刮板输送机的检修频次,将原来的月检、周检项目改为日检,针对磨损严重的特殊部位实行班班检查,全力做到小件不丢、油脂不缺、螺栓不松,确保过无炭柱期间工作面所有设备都能正常运转。
面对高强度的作业,该队干部职工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反而个个铆足了干劲。机组割煤后,落下的大矸须破成小块,才能外运,作业人员甩开膀子,抡动大锤砸上去,即使许多大矸需要百十来锤才能破开,他们也不停歇。因压力大,煤质酥软,冒顶片帮时有发生,有时机组一动,细煤和碎矸便稀里哗啦地垮落下来,将煤溜压死。作业人员只能一锹一锹地将煤矸从煤溜上清下去,溜子才能重新启动。而有时刚清干净煤矸,溜子才启动,作业人员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哗啦”一声,又塌下一片,溜子又给压死了,作业人员只好挥动铁锹,继续清煤。这还不是最累的活儿,最累的活儿是煤溜断底链,每断一次底链,作业人员干两三个班才能接好。
现场跟班破难关
为了保证破矸工作始终处于安全高效状态,综采一队党员干部轮流跟班,全天24小时,现场把控、现场指导,发现问题在一线,处理问题在现场。
支部书记史振飞经过认真观察,摸清煤溜断底链的原因:机组从机头向机尾行进时,后刀作业,割下的矿石从机组底座下钻过,因底座和煤溜间空间狭小,矸石被卡在大链上,卷入溜子下面,造成断链。他建议只用前刀作业,不用后刀作业,机组从机头向机尾行进时,返空刀。此举解决了断链隐患,工人劳动强度也随之减轻不少。
技术员韩晋鹏广泛查阅资料,提出减少出矸的建议:工作面无炭柱段采高控制在2.8±0.1米,减少矸石量;无炭柱机尾段顶板与回风顺槽顶板随平,减少顶板割矸;无炭柱机尾段底板与全煤段底板及煤壁随平,减少底板割矸。
队长牛小虎根据工作面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过无炭柱的丰富经验,制定了有效预防冒顶片帮的措施:工作面顶板破碎时,紧跟采煤机进行移架,移架时采用带压擦顶移架,预防架前冒顶;工作面煤质酥软时,及时在支架顶梁上穿插木梁,使木梁顶住工作面煤壁,起到绞顶护帮作用;及时恢复端头支护空载、失效支柱,及时更换漏柱、坏柱,确保每根支柱衩撑力不低于140kN(14.7MPa),保证超前支护质量合格;保证所有支架平直,不咬架,不歪斜,支架顶梁要接顶严密,支撑有效、不得空顶。
在综采一队齐心协力的攻坚下,该矿仅用15天便攻克了长轴为35米、短轴为30米的X108无炭柱,为生产扫除了障碍。这场攻坚之战,不仅彰显了综采一队“敢打硬仗、善解难题”的实力,也诠释了煤矿人敢于直面挑战、永不退缩的奋斗精神。(武文元)